美国西岸,硅谷银行的总部坐落在硅谷重镇圣克拉拉县(Santa Clara)。这家成立了35年的银行,不仅见证了当地风投资本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并借助全球化的潮流广泛布局,将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经验引至全球。
硅谷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资银行——浦发硅谷银行,在深圳开设分行的申请今年3月获得了深圳银监局的批复。硅谷银行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格雷格•贝克(Greg Becker)在总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对金融支持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 目前没有使用金融科技来评估风险
南方日报:如何选中一家好的科技创新型公司进行投资,你们看重哪些方面?
格雷格:我们不仅仅是投资公司,还会提供商业银行服务。
譬如,我们不仅借钱给企业,而且站在银行的角度去给予他们支持。我们在初始阶段就开始帮助这些公司,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客户的业务。当他们开始筹集资金,开始找风投,我们才会考虑贷款给他们。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才刚起步,还在典型的“烧钱”的阶段,有些离真正能获得收益还很远。我们更关注如何帮他们进一步成功,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我们和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但至于说到采用金融科技来评估风险,还真没有。观察数据和信息都是我们自己亲力亲为,我们没有包销给其他第三方公司。但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更进一步发展,未来会否去信赖技术,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们现在正为之努力,慢慢会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和科技运用在业务里。
■ 应该为创新公司打破常规
南方日报:在硅谷,硅谷银行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格雷格:硅谷发展得如此成功,是因为在这里有高等院校、风投资本、战略合作伙伴,等等。而我们的角色是去帮助企业融资,去为他们牵线搭桥。你需要这个生态系统方方面面的协调,来让这个生态系统茁壮成长。我们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们推动硅谷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点。
而让我感到振奋的是,放眼中国,中国也是在大力建设同样的生态圈,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人才,还有风险投资者。像去年,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金额几乎与美国市场的水平相当,大约在三四年前,中美在这一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但到了去年,中美双方已经到了彼此相当的水平了。
■ 南方日报:您能给中国,给广东省一些发展建议吗?
格雷格: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是我们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第二是政府如何支持本地银行成长,发展创新型经济。
从我们考虑进军中国市场并在当地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大概用了八九年的时间。我们认为,进入中国市场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一个合资公司,所以我们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立了一个各占50%股权的合资公司,我很期待与他们继续合作扩展业务。
在具体运营方面,不只是针对广东的,而是整个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比较特殊,最重要的一点是贷款担保。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普遍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以保障贷款债权的实现,当前相对科学的做法是,单独查证企业每项存档记录,比如企业的应收账款等,而不是看企业总资产的综合报告。
■ 南方日报:您可以具体阐释银行如何帮助创新型经济发展吗?
格雷格:创新型企业往往有很多“软资产”,比如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
但是要把这部分资产当做抵押物来使用,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所以这个过程还需要不断简化。另一方面,你要以什么方式给予企业贷款,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它。比如在美国,企业可以直接从银行获得500万到1000万美元的贷款,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 全球化是发展的助力
南方日报:全球化是如何影响银行业务开展以及企业发展的?
格雷格: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助力,这也是一个我们可以大展拳脚的舞台。硅谷银行的定位是为全球创新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这也是我们进军中国市场的原因。
因为中国的创新经济正处于上升期,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创业积极性都让人惊叹。这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好机会,所以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资本,并决定大力开发深圳市场。
我们对于以色列、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市场开发也是同理,我们偏向于选择那些相对比较成熟而且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市场。
南方日报:对于金融机构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您可以举一两个例子么?
格雷格:有一回我在德国,两个德国的客户打算到中国开展业务,于是我们把他们介绍给中国潜在的投资者,包括战略合作伙伴和经销商。类似的情况在我们这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用各种方式,帮助客户去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我刚刚提到的那家德国企业,我们收到他们发来的邮件,他们表示非常感激。我们把他们介绍给我们的中国团队,中国团队把他们介绍给投资方,而在此之前,他们与中方几乎没有任何交集,我们帮他们促成了业务。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彭琳|发自美国硅谷
剪辑:CEO搜索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