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昱璇,人物访谈记者。「CEO搜索引擎」创始人兼主编,大学主修英语,小学时曾参加写作组所以临时起意,作了编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以上的文字,是我要求她自我介绍时,她靠在沙发里10秒急速随机口译的。“还有,我是一个对人特别感兴趣的情绪化作者,这一点特别重要,”她大笑着,一本正经的强调,“我只写我崇拜的人!如果有一天真的要山穷水尽,才会勉强考虑要不要为五斗米折下腰。

龙姑娘是典型的白羊女。老大不小,可是身边许多年纪比她小的朋友都叫她小龙女,她圆脸杏眼,眉清目秀,肉眼年龄确实比实际年龄小许多。她说自己平淡无奇,泛善可陈,只是偶尔有点奇思妙想,为了尝试这些古灵精怪的idea常常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比如2015年3月创办了自己的人物访谈网站,至今共计采访了超过300位企业家

讲到这里的时候,她的眼神安静了下来,她说自己一直相信独立勇敢的女人才能所向披靡。可是人生有很多时候,十面埋伏的任性确实需要很多人的包容才能成全。

“我特别感谢我的婆婆,就是我先生的妈妈,她是一位退休的家庭主妇,但是她通情达理,熟知世界大事,是我见过的心态最好的女性;还有我的公公,一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文艺大师,我婆婆对所有人都特别好,

就只欺负他,他可能是比我先生更爱我更舍不得我的男人,我跟我先生婚前分手时曾把我先生扫地出门,在过春节时悄悄抹泪想我;当然,还有我的先生,西米,也是我的网站的首席技术官,超级IT巨蟹。他们一起给了我一个完整的家,一种特别安定踏实不离不弃的爱,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没有逼我生孩子,感恩感恩!”

■ 野蛮生长 细腻绽放

龙姑娘典型的白羊气质,与她不熟的时候与你保持雷打不动的距离。一旦找到共同话题,熟悉起来,就有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交浅言深的味道。

我和小龙女有一个共同的朋友YOYO,是小龙女在香港工作时的旧同事。她说Lily在生活中是典型的白羊,大大咧咧叽叽歪歪;工作时又非常处女,风风火火勤勤恳恳。“我很挑剔啊,挑剔别人也挑剔自己,写作的时候常常为了一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自己。“没办法,人虐不如自虐。与其被人虐得惨无人道,不如自虐来得雷厉风行。

采访她的过程当中,我也一直在尝试判断,她的创业项目应该划归在互联网+的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她没有迟疑,从一个侧面回答了我的问题,“互联网文化创业业态,其中的各行各业都在焦灼和兴奋期,大家都很拼。但是去年,创业预备期,种子轮后,我竟然特地为自己准备了一个间隔年,有意识的减少一些工作来休息。却发现仅仅是休息并不能解除疲惫感——所谓的自由的生活,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这对我接下来的创业,在思想上,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的网站,主要做企业家的报道,我想把市场经济的里的这些新兴力量,中间力量推向前台。我想,我和他们一样,都做好出道的准备了”,她洋洋洒洒,将自己的商业理想和文字信仰说得头头是道,也提到当中所受到的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也许,我想,她的创业梦想和这些战略决策,没有经过那么严密的计算,这当中有商业洞察的天赋。不过更重要的是,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至上。一切生意的起点,必须来自于这里,满足已经凸显但还没有满足的需求。

■ 潜伏:下沉型的作家

为了写一个人,这姑娘很拼。她可以去到人物的家乡待一个月,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靠近他,去揣摩他,零距离的与人物融为一体。曾经,她为了写好一位祖籍福建的企业家,偷偷跑去福州“潜伏”了1个月,住在三坊七巷附近的民居里,牙牙学语的把福州话说得像模像样。

那段时间,她晚上写作,白天去黄巷,去西湖,观察福州人的生活状态,意识形态;去林则徐的宅子,熟读严复,林琴南的著作,试图通过更多人的视野了解福州,走进福建人。

她说,“我初中时候开始偷偷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不管是《边城》,还是《长河》,《石子船》,先生总是很忠实的记载故事中的地理人文及历史,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令人着迷,也对我的写作方式有很深远的影响。

我问她,你属于高产型的作者,如果用这种方式创作,你一年可以写多少?她说,时间和产量没有绝对的关系。我希望好又多,但如果必须选择,我宁重质不重量,我愿意为人物鞠躬尽瘁。

人物与人物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物,我直觉自己要和他无限接近才能完成;有的人物,我又刻意离他非常远,甚至不约复访,觉得离他远一点更接近他,更多的靠想象力完成。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直觉是一种有灵的东西,或者说情绪化的事情。

“从前,灵感不济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也坐立不安如坐针毡。现在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自己的世界局限了,导致思维枯竭创意干涸。这时不适合苦逼自己,那样也无济于事,向外探索,到处走走看看,和不同的人聊天,不要拒绝陌生人。也许一次无心的闲谈,就能为你指明下一步的方向。

■ 唤作大圆镜,波文从此生。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

小龙女的写作曾经被人垢病,但是更多的人则会像我一样,中毒一般地迷恋她的那种叙述方式和观察姿态。她从事人物采访,试图搭建属于大众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理想与她的文化信仰和有关,与她与身俱来的对人性的好奇感和对人性的尊重有关。她半路出家,少了一种“专业”的拐弯抹角与循循善诱,少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客套与刻意营造的诗意,可偏偏就是这些因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得到了企业家们的积极回应,他们回报以直奔主题,坦诚展露自己的心迹、情怀与感慨。

■ 加油!女主编

我们的采访定在深圳中航中心的27楼,第一眼看到她,比我想象的看起来年轻,没有女魔头的犀利,也没有小龙女的平易,委实难以称呼。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告诉了她,她说,年轻的时候,我想方设法表现我的智慧,但到了一定年龄,我觉得不表现,或者缓释也是一种智慧。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谢谢你包容我的小聪明。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