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

杭州城北,余杭塘路、莫干山路、教工路,一个周长六公里的三角形。2011年开始,创业者赵光军每天要在这兜上两圈。一万公里的总里程,比他的花名「唐僧」,跋涉过的取经之路也不遑多让。

过去十年里,贾葭经常把「早发财早移民」挂在嘴边,仿佛成了他的slogan,逢年过节发祝福给他的人,收到的唯一回复就是「早发财早移民」,他也在《南方都市报》的一篇专栏中提到:一个典型的中国梦就是离开中国。

批评者指责这是「逃跑主义」「犬儒主义」,贾葭却认为,「这是不可躲避的、真实存在的社会性话题,没有人因为提出移民而需要背负不必要的道德压力,特别是在人们纷纷开始意识到追求个体幸福的重要与必要性的时刻。」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贾葭写道:不管如何,我们已经能够频繁地感知到,我们身边提及移民、主张移民、计划移民、实施移民、完成移民的人越来越多,移民话题几乎是中产阶级饭局的标准谈资,俨然已是一种新的社会动向。这无疑是让人高兴的事,因为不论如何,个体追求幸福的合法行为,都应该被鼓励。

观察到了这一社会动向的贾葭决定,要把鼓吹了十年「早发财早移民」做成生意。

从「口炮党」到「行动派」,贾葭希望他的创业项目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宣扬;不仅是把人送出去,更要让中国人真正融入世界。

_____

Live君,人物Live,人物访谈,人物Live公众号

■ 听说贾葭要创业,一群媒体人建群出谋划策

2015年最后一天,贾葭发了条推特,「我三岁的时候,我爹带我算命,先生说,这孩子早岁无财,小钱不断,大钱不见。若见转机,须在三十六岁本命年。今年只剩最后一天,二〇一六,我来了,挽起袖子大干一年,顺天命,尽人事。」

之后,贾葭一直在想琢磨要做什么,知道他要创业的媒体朋友纷纷出谋划策,还专门建了个微信群来讨论,好多媒体大佬们天天转发一些内容创业的文章。

这期间,贾葭想了很多很多方案,也做了几个创业PPT,想法也是两周一换,一个月一换。「真正聚焦到我现在要做的这件事情上,还是5月1日写的那篇文章启发了我。」

那天,贾葭在个人公号“贾老师”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早发财早移民》,这篇文章在十万加之后被迅速删掉,贾葭又把预览版发出来。后来他在后台看得数据是总阅读量有八十几万,而当时的粉丝数只有一万。

这个结果非常出乎贾葭的意料,他把后台留言挨个看下去,发现好多人在问他,对移民有什么建议。后来,贾葭试着发了几篇其他的跟海外有关的文章,后台回复数字特别可观,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大概发到第四篇文章时,好多移民公司留言说要投广告,「B端C端好像对内容这块的需求都挺强烈的。」

这不难理解,好内容从来都是稀缺的。贾葭认为,对C端,他们由于语言原因和海内外信息差,不知道很多事情,需要的是实用的信息。

「然后B端他们需要的什么?B端从来不会做内容,他们过去卖东西太直接了,也不注重自己的品牌。」贾葭翻了几家主流移民公司的网站,发现除了移民政策之外,没有好看的内容,「无法给用户提供不同想象,移民之后应该怎么生活,怎样融入外国的主流社会,甚至一些连简单的信息,比方说怎么买房,怎么换驾照,怎么去登记税务等等。」

偶然的尝试让贾葭收获巨大信心,他决定自己做一个和移民有关的项目。

最开始,贾葭在朋友建议之下,尝试用「大众点评」的模式切入,「因为擅长做内容,能够把B端和C端聚合起来。」

这个模式很快被否定,除了因为移民周期太长容易跳单外,贾葭和做过移民公司的朋友聊天时还发现,做点评有个最大的问题,小的移民公司很快被淘汰,最终可能形成两三家特别有竞争力的巨头移民公司,那时他们就不需要这个平台了。

■ ■ 全球有钱人怎么么玩,就让中国有钱人也这么玩

调整方向之后,贾葭把思路改成:从海外服务切入,再用移民的项目接着。而「内容」依然是项目的起点,之后再上APP,作为一个有十多年从业经历的老媒体人,这是他最熟悉也最擅长的。

微信公众号「西洋参考」是贾葭推出的第一个产品,这里汇集了中国人在海外的体验和故事。贾葭曾为《腾讯·大家》创刊主编,对内容水准的把握相当自信。而作为一位前评论编辑,他在全球广泛而强大的华文作者人脉,让他不愁稿源。

「故事的要求是跟精致的、高雅的、有韵味的生活相关。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内容,是让中国人如何更好的全球化,如何更好的融入世界,如何更好地现代化、信息化。」

「目前还是在圈粉,因为我们跟传统移民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们想先从粉丝出发,从粉丝的价值观出发,而传统移民公司比较直接,上来就说你想移民或者你想去海外留学,他们就是想把中介费收了,然后把他送上飞机,就结束了,没有提供任何附加的服务。」

贾葭直言,不太喜欢这种单刀直入的买卖方式,「可能我本质上还是个文人,还愿意跟用户讲点情怀,讲点道理,讲点故事什么的。我希望我的这些用户在三观上,我们是有共同的取向,这样好沟通,也比较容易建立信任感。」

他骄傲地宣布:「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在日本酒店放水爱国,也不会让孩子在叶卡捷琳娜宫的木地板上撒尿,你跟他们不一样。」

贾葭透露,在粉丝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推出海外服务项目,「这部分强调差异化和本地化。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体会到当地生活,去让他想象,如果移民之后,有品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为什么要强调本地化?「正常我们出去玩三五天、七八天,完全是以游客身份,无法理解当地的生活。比方说我们去日本或者去欧洲,短短的三五天,可能你还没有接触到当地的精华可能就走了。海外服务项目就不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旅游。像我们也不做机票也不做酒店,连景点门票都不做。」

这些活动最终都指向用户藏在内心的一个目的:你需要更美好的生活品质。贾葭的团队在瑞士找了一个两三百年传承的钟表匠,你可以用劳力士的配件组装一块手表并刻上名字;在阿尔卑斯山的一家瘦身温泉酒店,你可能会遇到卡梅伦和你跑步;或者在日本北海道的森林里狩猎……

换句话说,贾葭要做的是:全世界的有钱人怎么享受生活,那么就让中国有钱人也这么享受生活。

■ ■ ■ 投资人要求:有些文章不能写,不能像王五四一样

前几天,贾葭受邀参加一个新媒体论坛,结束后他躲在外面抽烟,「一条」创始人徐沪生过来抽烟说,小伙子好像没见过你,连清川介绍说这是贾葭,徐沪生说赶紧加个微信,好找你咨询一下。

这种情况贾葭不止一次遇到,好几次类似的会议,主持人一介绍说这是贾葭老师,就一定有人问「你的公司什么时候开」。

这种自带流量的好人缘源自于那句标签式的「早发财早移民」。

在香港工作的几年当中,让贾葭发生「称得上是一次脱胎换骨般的改变」。「秩序、规则与意识——这些不可见的部分——在支撑着这个城市的价值与梦想。站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感到畅快、自由与安逸。」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历史正在从浩浩汤汤的大江大河转到每个个体的小溪流。一百多年前,魏源写《海国图志》,清政府派官员和幼童留学,中国人艰难地融入世界的过程始于此,那时的主题是「救国图存」,是宏大叙事。百多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被各种大词裹挟向前,而现在,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命运,探索世界是为追求更好的个人生活,这也是贾葭的「两早论」深入人心的缘由。

书生创业,除了好点子,最重要也最要命的就是钱。好在贾葭找投资的过程还算顺利,其中一个投资人看过他的文章。贾葭问他,你想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吗?他说他女儿正在参加一个美国的夏令营,贾葭继续问,那你觉得像你这样想法的企业家多吗?

投资很快谈下来了,不过投资人提了个要求:有些文章不能写,不能像王五四一样。

贾葭答应了,没有太多挣扎和纠结,毕竟留给他的空间原本就不多。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