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安慕希」|美味超能力

她自然又清澈,每一个眼神都写满了故事;她温暖又迷人,笑容宛如暖风予人力量,凭着一腔孤勇,她勇闯夺命岛,褫夺李娜大满贯,也许旁观人群永远不懂的胜利逻辑就是,做起来不可怕,只想不做才会。

李娜退役后,一位美国《体育画报》的记者曾说:「中国网球肯定会经历阵痛期。想要在日后的国际网坛看到更多中国球员的身影,要踏踏实实从青训抓起。」

彭帅的教练马伟开在去年接受采访时曾将网球学校定义为一种普及式教育,「当选手到达一定程度,是需要进行一对一的高水平培养的,而网球学校需要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培养下一个李娜,而是要让更多的孩子走近网球,对网球有自己的认识。」曾执教过美国大学网球队的他未来也计划开办自己的网球学校。

让中国拥有更多喜欢并学习网球的孩子,而不是专注于打造出一两个李娜——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业内共识。近几年,越来越多拿过大满贯的国际球星选择在中国开办网校,如来自西班牙的费雷罗、来自德国的贝克尔,中国本土的网球学校也越来越多地打出了「网球+教育」、「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的牌子,这让迟迟尚未启动的「李娜网球学校」正面临着一大危机——风口可能会随时错过。

但李娜依旧坚持,要把所有事情都想清楚后再行动,「我们的想法是,在一开始之前,把所有困难都解决了。不想先开起来,遇到困难再解决,我觉得那是不负责任。」

过去的将近20年,她一直在做不被别人看好的事。1998年,16岁的李娜接受电视台采访,她说,她的目标是打入世界前十;2008年,李娜决定从国家队「单飞」,放弃大多数运动员享有的福利,自主参赛,自负盈亏。这时候她已经26岁,是一个外界看来随时会退役的年纪;2012年,卡洛斯成为李娜的教练,给30岁的她制定的目标是,进入世界前三,再拿一个大满贯。

这些别人眼中的「你做不到」一一被李娜变成了「我做到了」。她也因此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胜利逻辑:

「你认为李娜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成为李娜的原因是什么?」

「单纯。」

「你要说她为什么能走到这一步,用消极一点的说法,就是傻吧!」姜山说,「有些人太聪明了,他们不会相信这个,但李娜傻,她信了,她会这样做。她不觉得有别的办法,就愿意一直重复、一直重复,把事情做到底。」

在李娜的概念里,生活跟网球一样,只有黑与白。学生时代,她喜欢数学,因为,在数学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有固定的运转规律,这和网球很相似,一切都是标准答案,正确或者胜利,不存在其他的可能。她讨厌语文,排斥在作文的结尾升华到「多么有意义的一天」,每当写下这行字,「我都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在网球比赛里,平均每30秒就会决出一分。网球如同一架最高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小小轰炸机,在196平方米的球场来回进攻。球员必须尽快决策,前进还是后退。在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里,她赢过503次,也输了188次。在输输赢赢之间,这个单纯的法则反复自我印证——任何弯弯绕绕都没有意义,进攻的球只会沿着直线飞过来。只有打中才能赢。

刘凌从小跟她一块儿学网球,她太熟悉这个李娜了:跟她打球,要是打出的直线不是自己想要的,就算接下来连输好几分,她也要继续打,一直打到自己满意为止。

对李娜来说,赢还不够,「她只按照她认同的方式赢」。

2014年,李娜第九次参加澳网。打第三轮比赛这一天,几乎集齐了所有失败的可能:痛经、疲惫、对手赛点、球鞋脱胶、高温46度、时长两小时……她已经不记得那天的球是怎么打的,只记得中午1点的太阳打在胳膊上,像是在着火,她不停挥拍,一次次把球打回去。直到下场拧开龙头冲到冷水,李娜才回过神来,她赢了。

这给了她延续至今的底气,「这都能赢下来,还有什么办不到的?」

但郭涛并不认为李娜办得到。

郭涛经营了一家叫做超达的网球学校,这已经是第19年了。在他看来,经营网球学校是件难事,一所好的网球学校校长得是「全方位的天才」。懂训练是必须的,要有对网球的理解,但同时也得懂经营、懂营销、懂「社会学」,「上边应酬领导,下边对付员工,在中国没有『社会学』,很难生存的。」

即便知晓人心如卡洛斯,也会被这种所谓的「社会学」困扰。在成为李娜的教练时,他已经在一所名叫匠心之轮的网球学校担任校长。「我见到了很多有天赋的孩子,聪明、勤奋、有上进心。我想要帮助他们,但一想起来他们的家长,我的心情真的是——炒掉每一个人!不干了!」

说到这里,这个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的阿根廷男人有点压不住火,「我想告诉这些家长,不用找我吃饭,也不用邀请我去旅行。我期待你们的女儿在职业领域有所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朋友。我们只是一起工作。我并不需要成为你们的朋友,才能帮助你们的女儿。但我也意识到,在中国的环境里,人人似乎都要成为朋友,才能做事。」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