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金典」|品质升级

自上个月华为将2700人从深圳转移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后,8月11日,东莞松山湖迎来第二次搬迁,这一次是5400人。

其实早在2012年,华为就已经开始着手将终端总部搬到东莞,而华为的到来也开启了巨头投资东莞的序幕。

前女首富周群飞蓝思科技在塘厦、松山湖投资了95亿;国字号中国电子集团在虎门投64亿建产业园;中粮集团在东莞麻涌投资69亿;新技电子55亿项目落户桥头镇;长安步步高系投57.5亿;马云阿里巴巴东莞投资90亿;京东300亿投资东莞;中集集团180亿元投资东莞……

在今年东莞市举行的产业招商大会中,现场签约4000亿,被称为“史上最牛”招商大会,其中紫光集团便投资了1000亿,顺丰、平安集团、欧菲科技、大族激光、万科、华润等众多大企业也纷纷投资。

巨头们不约而同的举动,究竟看上了东莞的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东莞的故事。

■ 过去

从东莞虎门太平手袋厂起步,“三来一补”模式的诞生,改变了东莞的经济结构,也揭开了引用和利用外来资金的序幕,商人、资金、设备、技术从香港、台湾等地纷纷流入。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服装、制鞋、家具产业,到电子信息产业,东莞通过外来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成为全球IT业加工制造基地。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在全球制造业上一轮转移浪潮中,东莞凭借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有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到2002年,东莞连续7年出口总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

但是,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扑面而来,曾经的狂飙突进戛然而止。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上涨,人民币大幅升值、政策环境日益严格,东莞“三来一补”模式的黄金时期走向了终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东莞不少制造型企业都面临“外移”、“歇业”、“倒闭”的选择。

传统制造业遇到困境,无疑也影响到了东莞整体的经济。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9-2014年这6年间,东莞的GDP增速已有4年未能完成当年的目标任务,2011年上半年东莞更是以2%的GDP增速垫底广东全省。

当时有专家指出,东莞遭遇金融危机,代工制造越来越困难,经济增长动力源缺失,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低位徘徊。

■ 现在

彼时,唱衰东莞的杂音,不时响起。可幸的是在“割肉断臂”式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下,东莞用转型升级走过了迷茫与困惑。

在产业链升级重组过程中,东莞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正在与现代科技、资本密集有效结合。

以手机制造业为例,沿着一台智能手机向供应链上游回溯,不仅有像劲胜精密、思沃精密这样的配件生产商提供配件,还有像大族粤铭这样的企业提供关键技术,再往前还有大批研发机构正在进行新技术研发或战略布局……

从研发到制造生产,将企业产业链的各要素连接,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循环闭合的生态产业链,让产业优势发挥最大化,正是东莞近些年坚持的产业链升级重组发展手段。

在传统制造方面,东莞启动了“机器换人”行动计划。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东莞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50.91%,项目完成后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9.43%,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相对可减少用工近20万人。
借助机器人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效应,不少东莞企业实现了一轮转型升级,同时还拉动着整个东莞的工业投资,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转型至智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并形成了东莞特有的机器人产业版图。

单单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便已聚集了大约250家机器人企业,“Made in 东莞”,现在这一标签再也不仅仅是劳动力价值标签。

2018年上半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8 .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 .8%,高于同期全国(6.8%)、全省(7.1%)平均水平,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第4位。在今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中,东莞也是“40年最成功的40城”之一。

最近一段时间,在广东的众多规划和布局之中,东莞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定位无法被忽视。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对东莞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珠三角创新创业基地”。

在珠三角14个重点区域发展平台中,东莞就占据三个。东莞,不断怒刷存在感。

■ 未来

那么东莞究竟有怎样的优势,能获得这样的青睐呢?

首先,从地图上看,前拥深圳香港、背靠广州,东莞被三大国际化大都市环绕。东莞有更多的机会承接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城市的产业转移。正如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陈志武所说,东莞挨着深圳、香港,只要它们经济继续旺盛,那么东莞特殊地位就在。

对此,东莞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也强调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产业市场化、环境国际化。而其中,交通枢纽建设更是早早提上日程。随着珠三角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东莞与深、港、澳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港区四通八达的步伐也正加快。

但如果光靠地利,东莞的“得宠”显然不能长久。比如,紧邻深圳的惠州就在“虎视眈眈”,惠州提出要把握创新要素流动规律,打造集聚创新动能的“第二岛链”,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瞄准的也正是广州深圳等城市分享创新资源的新机会。

东莞还有着独步江湖的长板。未来,掌握了先进科技的制造业,将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最核心的资源。但广州、香港等高校的科技研发,需要通过产业化确定“价值”;深圳再异想天开的创意,也需要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城市将“梦想”制造成“实物”……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开放协作的基础上,而以制造为长板的东莞,与先进技术的深度互动,使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一直以来,城市的竞争“不进则退”,自身的创新升级才是面向未来最坚硬的价值。

东莞正计划用7年时间,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五大新兴产业,力争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向创新一线型城市挺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依托“广深港科技走廊”,能否打造出新硅谷,能否创造更精彩的大场面,就看东莞接下来怎么接招出招了……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