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安慕希」|美味超能力

张首晟教授的物理学成就是永恒的。张首晟教授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是永恒的。

张教授的基金积极投资高科技,正好是我所支持倡导的方向

我初次知道张首晟教授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当时大家讨论天使粒子,争论张教授是否会拿诺贝尔奖。

我是正方,从张教授拿到的富兰克林奖,巴克利奖,和狄拉克奖的奖项质量来看,以前得到这些奖的人大多数都得诺贝尔奖了,所以我相信他未来能够拿到诺奖。当然也有人认为他的贡献在其细分的领域大概在前两三名左右,属于可以给,但是也可以不给的类型。或许我们这一代在八十年代初出国的,都有一个诺贝尔奖情结吧。杨振宁李政道出国十几年就拿了诺奖,我们这一代出国政策开始到现在,也有快四十年了,还没有产生一个,总希望能有所突破。所以主观上还是希望张教授能够得诺奖。

后来,张教授领衔的丹华基金在纽约有活动,邀请了我去,但是我正好有事,错过了。一直觉得可惜,因为张教授的基金积极投资高科技,正好是我所支持倡导的方向。中国企业提升产业链,需要基础科学和实用相连接,但是科学家跨界做投资,其实很不容易,面临的风险巨大。

张教授认为在数学中寻求信任,代码即法律,应该是blockchain的核心

2018年起,和张教授有了更多的交集。2018年年初我和新东方前创始人,也是耶鲁校友钱永强先生一起,去斯坦福大学拜访张教授。张教授非常爽朗,热情,大方,健谈,主要是进行了有关区块链方面的讨论。钱永强同学对区块链技术一直有质疑,认为泡沫成分很大。我则是更多的认为需要去尝试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区块链技术有很多争议,但是张教授一直是区块链行业的一面大旗,给大家以信心和鼓舞。

张教授谈到区块链中的挖矿是熵减行为。同时强调匿名和去中心化。我则从金融学的角度认为区块链必须接受监管,接受监管就必须实名,或者隐性实名,同时我也不认为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目的。虽然意见相左,却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到了午餐时间。我们都有约,就告辞去各自的餐局了。

我约的是长江校友陈平,有趣的是,陈平也是张教授的投资人,他正好也约了张教授,结果我们一起共进午餐。那次,还有张教授夫人出席,一些丹华基金的员工也在。席间谈起了MIT的文小刚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巴克利凝聚物理奖获得者。大陆出来的就他们两个得过,张首晟和文小刚应该是大陆留学生里,物理方向数一数二的人物。文小刚也是有可能得诺奖的。

张教授还问起文小刚的腿,在上海摔了一跤,不知道恢复的怎样了。总之张教授对人很真诚,知识面很广,人中之龙, 一直是同辈中的佼佼者,不大有什么挫折。餐后互换了微信和关于区块链的文章,我一直在跟踪他的文章,他学识渊博,看问题直抵本质,从他文章中能学到很多东西。

夏天的时候在上海,我作为王巍博士主持的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的常务理事,又有幸和张教授一起发表演讲。

张教授认为在数学中寻求信任,代码即法律,应该是区块链的核心。我针对当时的无币(通证)区块链的思潮提出了批评。或许加密货币不准确,更好的用词应该是加密通证。我认为没有通证的区块链是死水一潭。通证有三大好处,第一带来激励机制,维持交易验证;第二,通过全球流动性,使得变现非常方便;第三通过通证价格,带来信息的交流和汇聚。万物通证化也符合金 融经济学中完备市场让信息交流和资产匹配更充分的概念。这三点使得区块链的用处远超过一个简单的数据库。

张教授在blockchain行业里,给了从业人员莫大信心

最后一次见到张教授是今年十月在硅谷,当时我和北美区块链协会的创始人兰波在聊稳定币,正好张教授经过,我得知丹华投资了Basis这样的稳定币项目,提出了反对意见。稳定币一定要有一定的抵押品,无论是法币还是数字货币或者其他抵押物,否则就无法完成刚兑。Basis这样的完全算法的稳定币项目最终会变成一种庞氏骗局。张教授也问了问我们项目的进展,互相交流了一番。他看起来还是很乐观积极,当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没想到竟成永诀。

我听到张教授的噩耗时正好在深圳资本市场学院,初以为是个网上玩笑,没想到是真的。张教授在区块链行业里,给了从业人员莫大信心。因为这个领域比较新,很多从业者是90后,做事很猛,所以许多人就怀疑是庞氏骗局。曾经在一个群里,有些监管人士说所有的币圈人物都是骗子,我们就用张教授这个例子来反驳,张教授这样的人应该是认真做事的吧。有张教授同行,我们觉得有底气。

虽然张教授一直是物理学的大家,但是张教授投身区块链还是有些渊源的。张教授的研究其中一部分涉及拓朴绝缘体相变。通常的一级相变是指由于热运动造成的分子相互关系的变化引起的相变,相变过程中会有热量的变化,势函数一级导数不为零。张教授研究的拓朴序相变属于一种二级相变。势函数一级导数为零,但是二级导数不为零。没有热量的释放,在绝对零度附近,热运动几乎为零。

但是由于量子涨落,材料里的基本粒子相互关系从一种规则换到另一个规则时也会发生相变,这个时候就需要温度之外的其他变量有变化,比如电场,磁场或压力。从中也可以看到为什么张教授对区块链情有独钟,而且强调熵的变化。因为相变类似材料里的基本粒子相互关系从一种协同规则,转换到另一种协同规则。而区块链里的共识也代表社区里的一种协同效应,不同的共识转换时类似于一种相变。

熵是无序度的测度,维持一种共识,需要矿工的能量输入。不过熵减的维持也可以通过通证的使用中带来的信息或者通证交易中带来的信息输入完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没有通证的区块链社区,会成为僵尸社区。

张教授的丹华基金,其初衷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实现硅谷高科技的实用价值,使得中美双发都获利。张教授是理论大家,站得高,看得远,投的AI,生物科技,区块链都是最前沿的技术。但是这样风险也很大。高科技的投资周期很长。张教授的投资人以中国大陆来的人士比较多。由于中国近几十年发展速度迅猛,但是这样高的发展速度是不可持续的。高速发展造成很多大陆来的投资人期望比较高,而且投资周期相对于美国的投资人更短。所以这样的高科技投资风格和资金来源人的期望不一定匹配,会对张教授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张教授也是blockchain的先驱

这次张教授的意外,也让我有一些感悟。从区块链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最近有几个难关。第一是中美贸易战的大环境,对个人压力会很大,特别是从事高科技方向的投资,会被很多人注目。第二是高科技投资区间长风险大,高科技到应用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这个时候投资人的配合就很重要,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第三是最近区块链加密通证价格波动很大,例如比特币从近两万到三千多,跌了约85%,这样的价格瀑布,对丹华基金会有很大的冲击。这几点造成的困扰和焦虑,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张首晟教授是少年大学生,15岁上大学,32岁就是斯坦福正教授,拿了除诺贝尔奖之外所有的物理大奖。张教授的去世,很多人觉得可惜。他继续他的物理研究,按照杨振宁教授的看法,得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他之后,60后这一代大陆学人,物理得诺奖就指望文小刚了。

但是风险投资这个行业,不是智商高知识面广就一定顺风顺水的,超级科学家经济学家如牛顿,凯恩斯等都在股市赔过大钱。跨界投资,如果没有强大都心理承受能力,短期高回报期望形成压力会把人压垮。同时我也想借此事呼吁一下,投资人对科学家创业多给一点时间,多给一些宽容。

张教授的思想和精神在物理学里永存,在blockchain上永存

张首晟教授是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以后的物理学史上一定会留下他的名字,永远有人学习他的拓扑绝缘体相变理论。一个人只要有后人记得他,他的精神就没有死去。张教授也是区块链的先驱,我希望将来有一个数字货币计量单位以张教授命名,以纪念他对区块链的贡献。有一天,当区块链能够达到像互联网用户那个量级,大家都会记起张教授的好奇心,以及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努力。

张首晟教授千古!张教授的思想和精神在物理学里永存,在区块链上永存!

馥蕾诗:抵御层层污染

文章作者〡 曹辉宁

以上资讯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非「CEO搜索引擎」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回复

请输入你的评论!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名字